送完行以后,吹鼓手吹的就全是歌曲的调子了,一个打扮得非常摩登露骨露肉的女孩站在台上蹦蹦跳跳地唱着流行歌曲。
台下,本村的村民都来看热闹了,因为一会儿还有二人转表演。
本村的一位姓毛的体格非常健壮的,看上去60多岁实际年龄已经74岁了的男子,在台下随着音乐节奏,像抽筋似的跳着舞来锻练身体,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我非常的反感。便把他录了下来,你愿意跳愿意锻炼身体,你去跳广场舞怎么跳都行,何必来到办丧事的人家欢快的跳舞呢。据说每家办白事情唱二人转的当天晚上他都去随着音乐跳舞,别说他这么锻练倒是给自已锻炼的体格杠杠的。
但是也不全赖人家,本来是丧事,却要请二人转梆子唱二人转,弄得比喜事都热闹,这是什么风俗习惯呀。
最先起头的是一位姓孙的老中医的儿子,那时候我还小,十几岁。
那位老中医医术非常高明,谁家走丢了牲畜啥的,他掐指一算就能算出来在哪呢,去那里找保准能找到,他家的家境非常殷实,在当地属于首富。
他只有一个儿子,头脑聪明,继承了老父亲的衣钵。但是就是爱喝酒,喝醉了就打媳妇,他媳妇三天两头挨打,却忍气吞声:“打媳妇总比出去闹事强。”
打媳妇媳妇不反抗,他打着也没意思,又开始作妖了,他爹活着呢他就给办丧事,请来了两伙二人转梆子唱二人转,我也去看了,老热闹了。
沒两年他爹便去世了,他大办酒席,请了二人转梆子,从此这个陋习便流传下来了。
这个孙儿子不到五十因酗酒过度过早地去了,却以一己之力兴活了农村业余二人转艺人,使他们种田的同时多了一份额外的不菲的收入。
唱二人转的两个人,在台上嘻嘻哈哈的开着玩笑,说着荤段子,台下看热闹的村民,仰着脸笑得前仰后合。在我们这偏僻的小山村,平时也没有什么热闹可瞧,这谁家办丧事,全村人几乎全家出动,聚扰过来,也有几里以外好事的外村人赶来瞧热闹,舞台下人山人海的,人越多唱二人转的两人越卖力气,荤段子说的越多,说的越多台下的人就越高兴越鼓掌。
虽然老爸81岁是喜丧,但是儿女们还是很伤心的,在别人伤心的地方跳舞取乐,多么的不合时宜呀!但风俗习惯就是那样,如果你不随着习俗去做,会被村里人讲究下半辈的,笑话你爹妈养你一回,去世了你连发丧的钱都舍不得,这纯属是活着不孝死了乱叫,闹得我的心很烦。
二人转和歌曲唱到八九点钟,终于结束了。接下来该进行十跪父母恩,顶灯,哭七关,哭十八包了。
首先是十跪父母恩,我和一位专门做哭灵行业的年轻女子,也就是刚才唱歌曲的那个女孩。从大门口开始跪了,有人为哭灵人拿来了孝带,她绑在头上,又有人拿来一小迭没有拆封的烧纸,以供她跪下时放到膝盖下边。其他戴孝的哥哥弟弟嫂子弟媳侄男外女及亲戚们则分男左女右分别跪在棺材的两面。
她唱,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跪在她身旁,唱完一段我们起身向前走几步,再跪下再唱,唱完九段正好唱到父亲的灵前,跪在灵前唱最后的一段,哭灵的人唱的声情并茂,悲悲切切一声声“爸呀!爸呀!”喊的我心都碎了。
十跪父母恩:十月怀胎娘遭难……感谢父亲给了我生命!在此祝天下的父母健康长寿!
她哭的声情并茂的,这钱挣的也很不容易,唱完我又另外赏了她100元钱,这也是代戚的要求的。唱二人转的两个人和哭灵人的工钱一共700元钱,另外赏钱一百元。
接下来该顶灯了,吹鼓手的头上肩膀上胳膊肘上一共顶着九盏灯。头上一盏,左右肩膀各一盏,每个胳膊肘上三盏,这是一项技术活,要脚稳,手稳,身子稳,由鼓乐班子的班主来完成。
顶灯人要一边顶着灯围着棺木绕圈走,一边吹嗽叭,灯不能灭了更不能掉下来。他缓缓地顶着灯从大门外吹进来,绕着棺木开始绕圈,吹三圈先摘下头顶上的长明灯放在灵前,再吹三圈取下肩膀上的,再吹三圈取下胳膊肘上的,顶灯结束。
顶完灯,进行下一项哭七关。
我和哭灵人并排跪在灵前,其他人分两排跪在我们身后。
哭灵人每哭完一关,我便随着喊一声:“爸,过关了!”
人去世后要过:望乡关、饿鬼关、金鸡关、饿狗关、阎王关、衙差关、黄泉关七关。
我们在灵前哭,帮助老父亲的魂顺利过七关。
哭完七关接下来哭十八包。
哥哥和弟弟领头跪在灵前,后面仍旧跪着戴孝的亲人。哥哥的旁边放着烧纸的盆,和我事先包好的十八包纸灰。
哭灵人在前边哭,我跟在哭灵人的后面,围着棺木绕圈,每绕一圈,哥哥烧一个纸包,而我则在棺木前躹躬,口中喊:“爸爸过关了”十八包就是十八圈。
哭灵人也是哭的悲悲切切:“阵阵哀情似海深,一生莫忘养育恩……一只孤雁奔西飞,一阵凄凉一阵悲,孤雁到有回头日,爸爸一去永不回。”
从哭十跪父母恩到哭完十八包,大概两个多小时。
哭完十八包,我趴到棺木上大哭,这是第五场大哭。
今晚的流程结束了,我们沉默地坐在灵前守灵,相伴着我们的除了一盏摇曳的长明灯,还有绑在棺材底下的一只红色的领魂鸡,棺木前面父亲的遗像慈祥地望着他的儿女,四周静得出奇。
九号一早,三点多钟鸡叫头遍,我第六场大哭。
三点半起灵了,我帮妈妈用一根麻绳拴住,麻绳一端绑在妈妈手腕上,另一端正常拴在柜脚上,妈妈屋的炕柜没有腿,我只好拴在暖气片上。寓意是防止爸爸想念妈妈,将妈妈带走。
吊车将棺材吊到灵车上,以前是用人抬的,现在机械化了。我跟在灵车后面一直哭到村外的坟地,这是第七场哭,还有第八场哭路,离开妈妈家时哭着离去。第九场头七哭,头七上坟离开时哭,我的嗓子早已经又痛又哑了,简直说不出话来了,亲人离去,哭是自然的,每个当儿女的都忍不住会哭,但是像这样必须嚎啕着大哭,还要边喊边哭,要诉说着想念的话,确实是为了掩活人的眼目,思念亲人把他放在心里,而不是做表面功夫,再说了,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出灵之后,摔瓦盆,扫地,撒五谷粮都由‘要小钱’之人代劳了,完事之后,弟弟赏给他二百五十元钱,这也是代戚的定的。
现在打墓都不用人了,嫔丧队来了一个抓钩子,三下五除二便挖了一个大坑,一条龙确实省事多了。
哥哥填了第一锹土,我从棺木的四角分别抓下一小撮儿土,用纸包好,留着回去放到炕上的炕革下,寓意是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期望老父亲安息和平安。
入土为安,一切都画上了句号。
大门口放了一盆水,和一袋糖果,出完灵回来,洗过手之后,每人含一块糖果,去阴气。
所有的丧葬费用结算出来,一共花了二万四千八,弟弟家的人戚礼往不算多,花了这些,当然接礼接的也不能太多。礼往大的人家接礼多,花费也随之水涨船高,所以一般办白事情赔钱的多,剩钱的少,但是每家每户却全都要瘦驴拉硬屎――死要面子。
代戚大哥我们也不能让人家白忙里忙外的,买了一条好烟,两瓶好酒答谢人家。
吹鼓手和纸活钱五千,我出的,我另外买了个花圈一百,外供一百,赏钱一百,我一共花费了五千三。
哥哥一万,弟弟九千八。
接下来还有五天上梁,上梁时很简单,带些家里的纸钱,我又买了些,家里的纸钱要留着用三年,每次去坟上拿点儿,不能一次用光了。
带着供品,到坟上,弟弟先挖来一大块带着草根的不易散落的土压在坟头上,压土也有说法,坟里埋的是一个人压一块土坯儿,如果是夫妻俩就压二块,底下的那块草根冲上,上面的那块草根冲下,中间压上一张黄纸,寓意后继有人。
然后将三根秸秆分别两头向下折弯,插在坟头上,中间高,两边低,将‘噙口钱’绑到中间那根粱上。
摆好祭品,点燃纸钱和一串鞭,我们跪下磕三个头,上梁结束。
六天上望,七天头七。
出完灵之后,要烧三张离家纸,头一天晚上在灶坑前烧第一张,第二天晚上在房门外烧第二张,第三天晚上在大门外烧第三张。
上望又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寓意是去世的人,登上望乡台,回头望一眼家乡,看到儿女们穿麻戴孝哭得悲切,方才知晓自已已经去世了,无奈而不舍地向西天极乐世界而去。
吃过晚饭,亲朋好友陆续来了,女的忙着垛馅,和面,今天晚上来的宾客不光有菜,还有主食饺子。
给老爸包了八十一个纯肉馅的,天一个,地一个,共八十三个,一会儿上完供之后,儿子,侄子,儿媳,孙子可以吃,女儿是外人,不可以吃。
农村的重男轻女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儿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娘家完全没有话语权,娘家再也不是自已的家了,出钱出力可以,父母有再多的家产都于女儿无关,都由儿子继承,摊上弟媳好的,不挑姑姐的毛病就我弥陀佛了。儿子如何待父母那是人家的家事,女儿无权过问,“宁看儿子屁股,不看姑爷脸”,是我们那的人所奉行的千古古训。
沒有儿子的,百年之后连祖坟都进不去,只得离祖坟几十米远的角落孤孤灵灵地与祖坟遥遥相望。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口德也随着文朋有修养了,以前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你个老绝户气”。这一句话比打了千百个耳光还难受。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儿子如同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亏心事一样,一辈子活得窝窝囊囊的,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生一个儿子,哪怕傻瘸瞎也比十个女儿强,也能接户口本,也能风风光光地进祖坟了,不会成为孤魂野鬼了。
现在人们的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封箍了千百年的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想要动摇还是相当的有一定难度的。
晚上十一点钟,代戚大哥在西房山烟囱旁摆上买来的登天梯,旁边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五碗菜,一个酒盅和三碗饺子。十一点四十,我们哥几个和侄子侄女跪在西房山,冲着登天梯磕了三个头。
起身之后,哥哥敬了老爸一杯酒,代戚大哥点燃了登天梯,瞬间火光冲天,照亮了西方的路。
然后每人手拿一根点燃的香,往墙上贴,谁的香贴上了代表我老父亲惦记谁。记得我家婆婆那会惦记的是二姑爷子,气得我二大姑姐把香扔了,自已的女儿不惦记惦记姑爷儿。那么这次我老老爸会惦记谁呢?
我们都用心地贴,但是我们哥几个谁也没贴上,最后我伯父家的我二哥贴上了,原来老父亲惦记的是从小就没了父亲的侄子呀!
再往后就是烧三七,五七,百天,周年,和每年的过节过年了。
烧三七简单,上坟上烧纸,上香,磕头。
烧五七,我要买五盆白花摆到坟前,临回来时摘下一朵,插到妈妈屋的棚顶角落,让它自然干落。。
寓意是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缅怀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提醒生者要珍惜眼前人。